社团活动

人生因阅读而绚丽——历城二中举行升旗仪式

发布时间:2019/4/25 16:52:09  发布人:网站小编  浏览次数:

4月22日,由团委组织并开展的升旗仪式在历城二中舜德广场举行,担任本周升旗任务的班级是吕国老师带领的高二·25班。

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,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,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。阅读可是使生活丰满,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。升旗班级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,并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全民阅读中去,充实生活,丰盈精神,享受阅读的乐趣,在求知的路上砥砺前行。

本期国旗下讲故事的主题是“伏胜路”,讲述了汉代名家伏胜克服重重困难,保护和传授儒学经典的故事。作为青年学生,我们应将伏胜的精神铭记于心,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弘扬下去。

尊敬的领导、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
大家好!

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《人生因阅读而绚丽》。

1995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,并呼吁: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,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,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,都能享有阅读的乐趣。

泛览周王传,流观山海图,俯仰终宇宙,不乐复何如?

在国家的愈加重视下,全民阅读有了主心骨。2016年12月,我国印发了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,明确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;随后,江苏、湖北、深圳等多个省市先后颁布了地方全民阅读法规,将其纳入了法制轨道;党的19大报告指出,“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,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”。全民阅读连续六年被纳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。

在全民阅读的宏大背景下,我们中学生也要积极融入。因为,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,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,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,一个不读书的人,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。

阅读,它能让小国变成大国变成强国。以阅读国家以色列为例,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八人。以色列地处沙漠,环境恶劣,土地贫瘠,资源匮乏,而以色列人却依靠知识的力量和聪明才智,把沙漠变成了绿洲,他们仅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,创造了令世界惊讶的奇迹,如此赫然的成绩有很大因素就得益于全民阅读。

阅读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实,可以使我们的精神丰满,古来圣贤皆寂寞,唯有读者留其名。我们的阅读便是一次次同伟大灵魂的碰撞,一次次同伟大精神的交谈。广泛阅读使我们拥有“八百里里分麾下炙”的豪迈;“黄河落天走东海,万里写入胸怀间“的气度;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的责任和胆识。有了这些,我们会感到心灵的踏实,充实,真实,会感到生命的河流一下子深了、静了、清了。

苏格拉底说过,“没有思考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”。而阅读,往往是我们思考的起点。阅读就是生命的高度,一位学者说,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,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,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。一个在阅读中滋养的生命是高贵的,世界上所有的贵族都是精神的强者,是阅读的爱好者。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,天天阅读,年年阅读,生生世世阅读。

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。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明亮而深邃,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的行动变得理智而富有新意;唯有读书才能使我们充满力量;唯有读书才能点亮我们的人生。为此,我们发出以下倡议:

在空余的时间端起一本书静坐在窗前,多一份宁静,少一份浮躁,用心去感受文化底蕴,用眼睛去发现白纸黑字间的一处处瑰丽的风景。没有比人更高的山,没有比脚更长的路。从现在起,让读书不再成为空想,立下自己的读书计划,用坚定不移的步伐在求知的路上砥砺前行。

我们的演讲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。

54级25班全体同学

老师们同学们:

大家好!

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舜德广场南临的伏胜路。伏胜路是以汉代名家伏胜的名字命名的。他曾为儒学经典的保护和传承立过赫赫大功。《尚书》也因伏胜而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。伏胜,不愧为济南,这块人杰地灵沃土上的一代鸿儒。2013年,国家话剧院把伏胜的故事搬上了话剧舞台,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不惜牺牲一切拯救儒学经典的故事。

伏胜学习勤奋刻苦,他曾在腰部缠上一条大绳,每读一遍《尚书》就在绳上打一个扣结,不久,80尺长的大绳就完全打满了结。

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,伏胜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功,得益于家学渊源与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。其先祖得圣人衣钵。《字诂》:"孔子弟子宓子贱为伏羲之后,而汉伏胜又子贱之后。”众所周知,伏羲氏乃中华人文始祖,宓子贱治单父鸣琴不下堂,孔子称之为“君子也”。

公元前213年,为加强中央集权,秦国丞相李斯建议秦始皇把民间收藏的《诗》《书》等百家语,还有列国史记通通烧掉。当秦始皇下令焚书时,伏胜大义识经,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想方设法将其收藏起。

“秦时焚书,伏胜壁藏之。其后兵大起,流亡。汉定,伏胜求其数十篇,独得二十九篇,即以教于齐鲁之间…”《史记》中记载秦始皇焚书时,伏胜偷偷将《尚书》藏在自家墙壁中,然后流亡在外。在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,流亡回来的伏胜找“壁藏”的《尚书》,发现有数十篇丢失(估计是竹简遭虫咬鼠啮而失),只剩下29篇能看清楚文字。此后,他以这29篇为底本,在原齐国鲁国一带教授讲解《尚书》。

秦亡汉兴,诸子百家思想逐渐受到重视。汉惠帝时,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。汉文帝初年,又在全国寻找能治《尚书》的学者,但是当时没有人能传此书。后来,汉文帝听到济南有位伏胜能治《尚书》,准备把他召进朝中。可这时伏胜已经有九十多岁,连走路都有困难。文帝只好下诏,命太常掌故晁错亲自到济南郡伏胜家中学习。

伏胜传授《尚书》,完全是口授。因年老口齿不清,晁错听不懂,乃使其女羲娥一旁代为解说。伏胜之女讲的是当地的方言——齐语,而晁错是河南颍川人,仍有十之二三听不懂,不过大意是掌握了。就这样,伏胜一边讲授,羲娥一边转述,晁错一边笔录,终于将《尚书》记录下来,这就是传世的《今文尚书》,也就是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《书经》。以后伏胜的弟子又根据他对《尚书》的解释,编成《尚书大传》一书。后人赞伏胜之功:"汉无伏胜,则《尚书》不传;传而无伏胜,亦不明其义。”

伏胜在文化传承上的贡献,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。宋元之际学者吴澄曾做诗:“先汉今文古,后晋古文今。若论伏氏功,遗像当铸金。”经学家皮锡瑞甚至将自己所居书屋署名为“师伏堂”以示对伏胜的崇拜。

值得感恩的是,如今伏胜的精神得以延续。在历史上,伏胜是把《尚书》藏在了自家墙壁里,在话剧上,伏胜则是把整部《尚书》藏于自己的心中。

伏胜,一代儒学宗师。他身上勤奋博学,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。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为之延续。这便是关于伏胜路的故事。谢谢大家!

54级25班全体同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