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城二中筑阶师训纪实
在高考刚刚结束的六月,历城二中的夏季师训已悄然迈出扎实步履。这场以“衔远山、贯中坚、务本真”为脉络的深耕,循着“上、中、下”的立体路径,铺展构建起一座通达的师训立交桥。
培训结构:向上,是“衔远山”的视野——联动全国名师,取法乎上;向内,是“贯中坚”的着力——聚焦管理干部,强化中层的自我统筹与执行力;向下,是“务本真”的笃行——紧扣课程与课堂,重心下移,力在先进理念扎实转化。
培训层面:全体教师全面参加,中层干部、新入职教师等分层聚焦;讲座安排上,部分面向全体教师专业提升,部分按学科展开精准赋能;
培训人员:有国内知名专家,有省市区教研员;有校内备课组长、名师,有年轻骨干登台分享;
培训内容:从课程改革、AI 技术应用、高考趋势研判,到班级管理精细化策略、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索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案设计,既接轨教育前沿理念,又紧扣教学实际需求;
培训方式:讲座之后必有实操,学习之后必有反思,借鉴之后必有反馈。同时说课、备课、磨课、案例研讨、小组竞赛等形式穿插,多样且灵活。
这场以“勤志”为题序的徐徐展开的师训图景,思维迭代为要,实践突破为旨,以培训的纵深蓄力,接起未来的邀请,向自我发起挑战,向更加卓越的那个目标擂鼓而进。
历城二中人始终坚守初心,保持敏锐,无论往昔身处董家校区,还是如今坐落东部新城,总是坚定不移抓培训,满怀热忱纳百川,一次次努力跳起远望广阔、一步步登高穷目千里。
此次培训过程中,学校继续以“取法乎上”之心,以“上承远山”之姿,请进全国众多名师,为老师们“开窗放入大江来”。邀请到的专家涵盖多个领域:有专注教育家精神与德育的秦德林、苏寄宛;解析核心素养的汪宁;研究课程改革的吴刚平;引领AI赋能的刘鸣放、程菊;聚焦课堂改革的叶映峰、符永平;指导教育科研的姜连国;钻研教研改革的孙如镜;深耕语文教育的赵宪宇;以及来自衡水中学、林州一中等高中名校的学科组长、省市区教研员等进行了高考专题讲座。
以此看,历城二中的培训是有大决心的,一定要在最前沿的教育改革领域深探先行;是有大气势的,“坐地日行”虽不至“八万里”,“巡天遥看”虽不达一千河,但最根本的立德树人的落地,最关键的课程、课堂改革,最必须的科研、教研迭代升级,最透彻的高考分析研究、最紧迫的AI赋能引领,全都纳入到培训体系中;是有大格局的,不局限于一隅之见,广纳贤才、博采众长,都只为更优质的教育生态。
衔远山,无际涯。这便是历城二中的永远“向上”之心。
历城二中的培训,向来删繁就简,直指根本。“重心下移”到最“重”的那一处,最重的份量——稳稳落在课堂。
那么何为好的培训?在历城二中,把培训的重心下移,去“定位参照物”。
一堂好课的分量,究竟有多重?它的参照系在哪里?
在于时间与效能比上:一位教师的职业生涯里,要站多少回讲台,讲多少遍课文?那些反复讲授的篇章,怎样才能永葆初见时的热忱与新意?一届学生的三年时光里,要经历多少堂课的滋养?如何让每一分钟的课堂,都化作托举他们向上的羽翼?
以核心素养为锚,以课程标准为纲,以“教学评一致”为参照;
以教师为一堂课查阅的参考书籍与反复修改的课件;以备课组为一个数据争论或是亲自实验的较真;以老教师握着新教师的教案逐字打磨,以教研员带着老师们一遍遍拓展、加厚教材的解读……为参照。
所以,这场培训中用了更多时间,各学科教师不断修正、擦亮“一堂好课”参照系的刻度:
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;请不要相信胜利就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。但是请相信,世上总有一些美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。
在历城二中,培训从来不是单独的节点,而是贯穿日常的生长态——除了这种专项培训,还有一日一研、集体备课、先导课,各种“小培训”如涓涓细流,滋养着教师的专业成长。
我们把所有的培训都视为居安思危,未雨绸缪的一种战略。这种战略性的培训就是我们通往更高顶峰的必经之路,也是早已印在意识里的一种对教育本真的热爱。
深耕者的引领,让这份热爱有了清晰的方向。李新生书记全程参与培训,既是统筹全局的主持者,也是校准方向的督导者。他反复强调,培训的价值不在于“学了多少”,而在于“变了多少”,这种变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,课堂行为的调整,对学生认知的深化。要守住历经实践检验的优良传统,“当不变则不变”;更要敢于突破路径依赖,在教育改革浪潮中“当变则变”,让传承与创新在课堂深处相遇。
从日常培训的常态深耕,到专项培训的滚动迭进,从小初高衔接的协同突破,再到“变与不变”的辩证实践,历城二中的培训构建起“学思行辩证统一、学段协同共生”的培育模式。以“有获得、有思考,有辩证、有创新,有问题、有实践”为核心导向,让培训成为每一位教师向上仰望、向下扎根、持续生长的源泉。
“衔远山・贯中坚・务本真”——向上仰望教育前沿的“远山”,向内贯通中层合力的“中坚”,向下扎稳课程课堂的“本真”,三级阶梯层层递进,共同托举起历城二中人对教育最朴素的执守和追求:相信深耕的力量,相信协同的价值,相信每一次全力以赴的付出,都是对未来最好的相迎。
撰稿:李黎|编辑:范开云
初审:王贵娟|复审:温连涛|终审:李玉华